阅读历史 |

第191章 朱元璋传说(2 / 3)

加入书签

问道:“你知道为什么吗,怎么会少了一个呢”。

董问天也没多想,就摇了摇头说:“不知道,为什么呢”。

那少年很得意地说道:“这都不知道,朱元璋数来数去,忘记了自己屁股底下的那一座,所以,怎么数都是九个山头”。

董问天觉得蛮有意思的,微微一笑,说道:“你小小年纪,很会讲故事的嘛”。

“告诉你吧,要不是朱元璋数错了山头,大明朝就在我们都梁定都了,那我们这里就是京城啦”。

董问天轻轻地‘哦’了一声,关于这些,他在查阅都梁地方县志时,没有发现。

“想不想听听朱元璋小时候放牛的故事?”。

“好呀。我们聊了这么久,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呢”。

“我叫华十二。说嘛,想不想听听朱元璋小时候放牛的故事,在我们都梁,放牛娃,人人都会说的”。

董问天见华十二说故事正说的正起劲,又不好扫他的兴,就拍了拍他肩膀,鼓励道:“好吧,说说朱元璋放牛的故事吧,你故事讲的非常精彩,我很喜欢听”。

赞美的话,人人都爱听,何况华十二还是个孩子呢。

有了董问天的肯定和鼓励,华十二眉飞色舞,说起了朱元璋小时候放牛的故事:

“朱元璋十二岁那年,跟我现在一样大,哈哈。他经邻居介绍,给一个财主家放牛,在放牛中结识了周德兴、汤和、徐达等小伙伴。日后,这几个小伙伴,跟着朱元璋打江山,为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一天,朱元璋和几个小伙伴又一起上山放牛。到了中午,黑云密布,电闪雷鸣,一会儿就下起大雨。孩子们都跑到山洞里避雨,到了后半晌饿的受不了,朱元璋就说,我们把小牛犊杀了烤着吃吧。接着,只见他扯来一片草叶子,吩咐小伙伴们拽住牛角,他拿着草叶在小牛的脖子上轻轻一划,牛头就齐刷刷地掉了下来。伙伴们找来柴禾,把小牛架在石头上,一边烤一边吃。

少了一头小牛,回去之后如何向东家交差?

其他孩子都害怕极了,只有朱元璋淡然地说:“不怕,我有好办法”。

于是,那些孩子们在朱元璋指挥下,将牛尾巴埋在石头缝里,把现场打扫干净,回去交差。

回家后,财主一看少了一头牛,顿时怒问道:“你们这几个小子,还有一头牛呢”。

朱元璋满脸神秘地对财主说:“东家,小牛犊被山神拽去了”。

财主当然不信,拉着朱元璋去山上看个究竟。

到了山上,财主拽住插在石头缝里的牛尾巴往外拖,没想到,小牛竟然“哞……哞……”地叫起来”。

有人说,朱元璋是帝王之命,是天上的神仙在帮着他。

董问天听完,笑道:“哈哈,这哪里是民间故事,简直就神话传说”。

“不是神话,是真的,他放牛的山就是那边的那座牛头山”。

华十二当然把民间传说当成真人真事了,一边向董问天解释,一边用手指了指远处的一座山峰,说道:“你看,那个山头就是朱元璋放牛的山头,旁边的那座山叫宝积山”。

董问天顺着华十二手指方向望了望,那牛头山树木茂盛,郁郁葱葱,云雾缭绕,真有一股帝王豪迈之气。

他没想到,这都梁城跟明代帝王还有着这样一段渊源,而他也明白,华十二跟他说的这些民谣也好,民间故事也好,大明朝的正史当中,一定不会有记载。

听完了放牛少年故事,董问天对眼前这个放牛娃瞬间刮目相看。

一个十二岁孩子,能把朱元璋的故事,说的滴水不漏,妙趣横生,其中一些用词造句,都显得非常精准,当属十分不易。

他心中暗道,这华十二恐怕不仅仅是一个放牛娃那么简单吧。

此刻,华十二突然收住脚步,望着董问天问道:“老哥,走了半天,给你讲了朱元璋的故事,我还没问你叫什么名字呢”。

“我姓董,名问天”。

“那我就叫你董大哥,好吗?”

“好呀,叫我董大哥”。

华十二一边走,一边指着远处说:“我要往那边山道走了,你呢,就沿着这条山道,一直往前走就是了。差不多四五里处,有一大片杏树林,过了杏树林,就是进入山谷的入口,然后就能看到,山谷里有一个院子,那就是神仙姐姐的住家了”。

董问天不得不佩服华十二是个好向导,把他的去路描述的如此清晰。

两个人相互轻抱着告别,华十二一抬脚,蹭地就上了牛背,向着另一个山叉道走去。

董问天提着行李箱包,向着那片杏树林方向大步走去。

没走几步,骑在牛背上的华十二回头冲着他说道:“喂,董大哥,后会有期,我家就在宝积山,你提到华十二,大家都知道”。

放牛少年说完冲他扬了扬手,夹着牛肚子向前直奔。

那头牛,感觉不像牛,而像一匹马,狂奔起来,转眼间就不见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