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2 / 4)
。
可因为种种原因,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南方开始,之后几年才逐步推行到了全国各地,所以从李大琪所讲的关于羊城的情况应该是准确的。
去羊城的确是一条出路,虽然这条路一开始不好走,也很辛苦,但成功的人不少。
宋援朝知道,李大琪就是这些成功者之一。
在后世的时候,李大琪在南方的确赤手空拳打出了一片天地,虽算不上什么巨富,但也是地方颇有产业的商人,由此可见李大琪这条路并没走错。
“这个我也听说了,中央在去年年底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国策,羊城和鹏城是试点,尤其是后者据说还要成立经济特区,不过关于这件事上面还在讨论。”宋援朝有些记不清特区的成立具体时间了,但他确定是明年,也就是1980年。
“对对,这和我老铁信里写的差不多,没想到你也听说了?”李大琪很是兴奋道,这一激动嘴里就冒出了大渣子味,毕竟他在辽东呆了整整八年,当地话早就说的极溜。
“怎么样援朝,要不我们一起去南边闯闯,打小你就比我聪明,有你在我也放心,我们兄弟两个携手南下羊城,一起打出一片天地!”
李大琪拍着大腿越说越来劲,想拉着宋援朝一起干。
说实话,宋援朝还真是有点心动,但很快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在昨天的时候宋援朝已经考虑好未来的路怎么走了,并已开始付诸实施。
“南边肯定会去,不过不是现在。”宋援朝想了下如此对李大琪说道。
见李大琪有些疑惑,宋援朝笑道:“我自己有点想法,也有些打算,具体的暂时还不成熟,等过些日子再和你细说。不过我有句话要问你,既然国家开始改革开放,这绝对就不可能只开放南边,沪海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市,难道就会例外?”
“这……”李大琪愣了愣,思索了会儿点点头:“这也是,没道理把我们沪海排除在外。”
“对啊!”宋援朝道:“你想想,无论是城市基础、人口、轻重工业、经济,沪海都是最强的,这是沪海的优势。国家不会看不见,也不会把沪海排除在外。”
“大琪,如果你信我的话,暂时不要南下,先等等,至少等户口问题解决,时机成熟了我们一起过去,我保证,到那时候绝对比你现在去更好。”
李大琪听完后毫不迟疑,一口答应。按照他的话来说,他不信宋援朝还能信谁呢?何况早些晚些对于现在的他也没什么区别,既然宋援朝这么说了,李大琪就等等呗。
从李大琪家出来已是下午四点了,原本李大琪是要留宋援朝晚饭的,不过被宋援朝拒绝了。
现在李大琪家的条件不好,小小的蜗居住着四个人,李大琪没工作,他妹妹李晓芸还在读书,宋援朝可不想让李大琪为难。
况且作为一辈子的朋友,不吃一顿晚饭又算得了什么,同李大琪约好改天来宋援朝家两人单独聚,宋援朝就起身告辞了。
第二天凌晨五点天还没亮,宋援朝早早地起来去了火车站,拿介绍信买了当天到姑苏的火车票,从沪海到姑苏的火车现在要坐三个多小时,差不多十点多到了姑苏,宋援朝在火车站外找了一辆三轮车,谈好价格后拉着他去了郊外的墓园。
姑苏旅馆
姑苏是沪海的后花园,两地接壤离的很近。
老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沪海寸土寸金,所以沪海人去世后大多数都会葬在姑苏,而姑苏郊外的不少荒山就是集中的墓园。
这个地方宋援朝熟悉的很,因为前世他来过无数次。
现在这里还不是后世装修极好的样子,现在的墓园显得很是老旧和萧条,再加上现在也不是清明扫墓的时候,整个墓园除了个腿脚不便的看门老人外,也就是宋援朝一个外人。
步入墓园,踩在一条土路上,两旁是高高的野草,土路延伸向上,是石条砌就的阶梯。
向上走,阶梯的两旁,一眼望去高高矮矮的墓碑比比皆是,宋援朝边走边仔细分辨着,花了好些时间才找到了地方。
宋光增和王素芬的墓是合葬墓,一块墓碑上左右各是他们夫妻的名字,上面还刻着“子宋援朝泣立”的字。
宋援朝停下脚步,望着墓碑,两行泪水不由自主地落了下来。
他站在墓前许久,也不知道过了多少时间,蹲下身清理起墓地四周的杂草。
因为自己在西北的缘故,王素芬落葬后几年里都没人来扫墓,墓地显得很是杂乱。宋援朝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清理完,之后从包里取出昨天傍晚特意跑去乔家栅买的糕点以此在墓前摆好,再掏出两个搪瓷缸,拧开水壶倒上了黄酒,最后点了两支蜡烛三柱香,冲着墓碑跪了下来重重磕了三个头。
“阿爸,姆妈,儿子今朝来看你们了……”
宋援朝哽咽地说道,泪眼朦胧间仿佛父母正在自己面前看着自己,和当年一样对他笑。
“儿子回来了,前天刚回来的。”宋援朝抹了把眼泪,对父母说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