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43)(1 / 3)
黄掌柜一愣,立刻反应过来,笑道:没错没错,正是如此!
人群中也有反应快的惊叹:还是这位老板厉害,这么存满三年,就能兑五万五千多两银子!
当真?!你不会是算错了吧?怎么可能净利五千多两?
没错没错,存满三年利息是五千四百两!赚大了!
茶楼上的姜羡余也震惊不已,心算一番,看向谢承:为何要分随存随取和整存整取?
谢承道:寻常富裕之家手头银子不多,数额小,流动性大,基本都是随存随取。但那些巨商手里有闲钱,存上三年不取,咱们有足够的时间以钱生钱,三厘利也不是什么大事。
姜羡余一想也觉得有理:如此一来,那些大额存银的老板也不会轻易提前兑银子,就不会出现同时挤兑、周转不良的情况。
正是如此。谢承笑着看他,满脸赞赏之意。少年虽然不擅孔孟之道,但十分聪慧,如今更是越发聪明,一点就通。
姜羡余同样满脸崇拜地看他,难怪你前世能将四海银号做到通达四海。
这么高的利钱必定会吸引不少人前来存款,而三年之后,谢承早已利用存银赚得盆满钵满,甚至还能给九王提供大笔银子。
兑到本金和利息的老板只会更加信任四海银号,继续往里头存银子。
就像今日,有谢家掌柜带头,不少来兑银子的老板恐怕还会接着往里存。
那你打算怎么以钱生钱?姜羡余忍不住好奇。
谢承道:放贷只是其中之一,而且风险大,不易回收,倒不如将银子留在咱们手中。今年冬天有雪,咱们先囤木炭和棉衣,不抬价,只回个本。明年情况好转,咱们做别的生意。
南边的海珠运到北边,价钱就能翻十倍不止,再加上谢家琅玉斋的招牌,开发些新样式,必然能赚不少。
姜羡余点头:你大伯爷他们,是不是打算把铺子交给谢伯父了?
谢承:嗯,强撑了几个月,已经有了退缩的意思,只不过还没谈拢放手的价钱。不过,应该撑不过这个冬天就会松口。
姜羡余捻着茶盏想了想,你上回说盐能消雪,咱们能不能想办法囤点盐?
谢承摇头:官盐管制严格,咱们囤不了多少,还容易引起官府注意。这事儿由老师和九王出面好一些。
姜羡余点了点头,正说到盐,又看见桌上的糕点,他想到:民以食为天,除了海珠,酒楼生意似乎也不错。
谢承笑着捏了捏他的耳朵,没错,我听闻蜀地有一种辣锅,今岁苦寒,肯定有不少人愿意试试。
姜羡余前世在蜀地吃过那种辣锅,与北地与江南的古董羹类似,只是更加鲜香麻辣,暖身驱寒。若是能引入江南和北地,确实稀罕。
只是
姜羡余不禁苦恼:只怕到时候,大家手里都没多少银子。
谢承:无碍,头一年咱们做成稀罕玩意,就从京城开始。
姜羡余眼前一亮,京城富户权贵可不会吝啬银子!
那我们是不是要从现在开始准备?
我已经雇了擅长蜀菜的师傅研究方子,想不想去尝尝?
姜羡余立刻站起身:当然要去!
对面银号的开业典礼已经结束,有不少人进门咨询存银事宜。
当场存了钱的客户,不管数额大小,都领到一条小金猪项链,明年正是猪年,可以给家里孩子戴着保平安。
姜羡余和谢承站在门外看了一会儿,见众人都喜气洋洋,心里既欣慰又忧虑。
这些存得起银子的人家,大多也买得起棉衣和木炭,能熬过这场天灾。更需要帮扶的是乡野贫农,他们生存条件更加艰苦,手中也少有余钱。
谢承看出他的忧虑,握住他的手,穿过拥挤人群,安慰道:扬州知府组织农户修葺屋舍,顺便登记了不少贫户。琅云阁做好数批冬衣,过几日就给他们送去。
嗯。姜羡余呼出一口白气,叹道:希望大家都能熬过这个冬天。
两人穿过人群走远,姜羡余忽然回头看向路边的酒楼二层。
谢承:怎么了?
姜羡余停下脚步:总感觉有人在看我们。
谢承眼神扫向四周,不见任何异样。
倒是姜羡余反应过来,松开牵着谢承的手,不自在地咳了一声,嘀咕道:我就说嘛
两个大男人在大街上拉手,能不引人注目么?
谢承无奈收回手,没有强求在人前亲密。
却不知酒楼二层的窗户被推开,一位身形健硕、面容沧桑肃穆的男人站在窗前,目送二人的背影离去。
像,实在有几分像!
他收到密信说明雅郡主到扬州一户人家做客,其中一位十七八岁的少年,与江太后有几分相似,还以为又是一次假消息,没想到竟然确有其人。
大人?身后一位年轻人垂眸低首,轻声询问。
男人的声音浑厚而沙哑:查查那两个年轻人。
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