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七零年代女厂长 第197节(2 / 3)

加入书签

余思雅琢磨了一会儿说道。

连她这个曾经生活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的人,对这些历史都不是很清楚,更别提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了,他们也许听父辈、祖辈说过这些事,可因为信息传播的落后注定了很多人对历史的了解都是很浅薄的、片面的。

而这就是个好机会,越是了解历史,就越能明白,咱们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能够走到今天是如何的艰难和不易,是多少父辈祖辈付出了鲜血的代价!

徐佳佳拍手喊绝:“余主席,你点子就是多,这个主意好。现在对越战的报道不多,同学们都很关心,又没渠道了解相关的消息,各种信息满天飞,咱们将同学们的兴趣引导到朝鲜战争和对印自卫战上,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余思雅点点头:“嗯,我也就是提一提,具体的你们商量安排吧。”

不过徐佳佳倒是蛮有宣传的概念的,不知道毕了业她是准备进报社还是电视台,有没有可能挖到清河鸭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后宣传也是每个企业必须要会的手段,徐佳佳敏感性和文字表达能力都不弱,倒是个不错的人选。

不过还有两年多才毕业,而且进电视台、报社、国企大单位或机关单位更吸引人,毕竟是铁饭碗嘛,人家未必愿意来,她现在说这个也早了。

校报去年已经做过特刊,这次有经验,余思雅就没过多的参与,将事情全权交给了几个学生干部。

没过两天,校报果然出炉了,发行了一期特刊,是关于朝鲜战争的,写了起因经过,详细描写了志愿军们的英勇不畏生死,还重点报道了几场重点的战役和牺牲的革命先烈以及在这场战争中的种种感人事迹。

有情有理,既报道了事实,又非常煽动人的情绪,尤其是在对越自卫战的关口,更是激起了无数学生的爱国热情。

校报特刊一出来就供不应求,大家争相传阅,以能收集到这样一份特刊为荣。校报特刊变成了一份难求的稀缺货!

这一次余思雅没提出清河鸭赞助,多出些特刊。有的方法用一次挺好,但频繁用,大家都麻木了,而且露脸太多搞不好还容易引起大家的反感。

结果这次没赞助,很多人倒问了起来。

“这回的校报特刊怎么就这么点?清河鸭没赞助吗?”

“没有,是不是没钱了?我看他们好像在学校斜对面要开店,在建房子呢,估计是没什么钱了吧?”

“也是,去年捐了那么多物资,手里头肯定紧。”

“对啊,等学校斜对面的店开起来,我一定去照顾照顾清河鸭的生意。”

“我也去,买他们的东西就相当于支援前线,我也想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

听到这样的声音,余思雅有点遗憾,早知道,早点在学校门口开业,还能蹭一波热度。

不过没蹭到,她也不遗憾,毕竟战争总是个沉重的话题。

新店赶不上,老店倒是有机会的。

随着战争的进展,不断地有消息从各种渠道传出来,目前全市人民讨论得最多最积极的就是这场战争。还有很多人在猜什么时候会结束,家里有当兵的都不安极了。

这种情况下,清河鸭曾为军区捐赠过几十万物资这件事再度被人提起。前线大家帮不了,也做不了什么,为了表达积压在心中的爱国热情,很多人都转而支持清河鸭的产品。

周日,余思雅去门市部,叶梅就向她汇报道:“余总,这几天咱们三个门市部的业绩都不断的攀升,过去四天,清河鸭食品一部的销售额有四万两千多,清河鸭食品二部的销售额达到了五万三千多,清河鸭羽绒服本来销量已经淡了下去,这几天也跟着猛增,由一天的几十件突然增长到几百件,四天下来,销售额也有三万多元。”

余思雅翻开记录本,这确实是个惊人的数字。清河鸭两个卖食品的门市部大部分时候的营业额都在五六千左右,周末通常会高一点,但也很难破万,可这连续几天都过万了。

羽绒服的销量过完年后淡了很多,因为天气逐渐暖和了起来,对这部分衣服的需求变少了。进入2月,刚开始一天还有两三百件,但现在已经逐步缩小到一天几十件,可这数据,从这周开始又突飞猛进了,变成了好几百件。

看来清河鸭捐赠这件事的余威比她想象的还要大。那她得好好把握这个机会。

合上了本子,余思雅对林红旗说:“让丁厂长过来一趟,我有点事要跟他谈。”

林红旗马上去安排。

余思雅又对叶梅说:“你去盘点一下,门市部还有多少羽绒服。”

叶梅也赶紧出去干活。

办公室里只剩下了余思雅。

余思雅托着下巴琢磨了一下,清河鸭因为去年捐赠的事再次掀起热潮,没道理只有他们的门市部突然热销。

为了证实这一点,余思雅先给省城铁路局打了个电话过去找唐局长。

“唐局长,是这样的,最近咱们店里的生意比前段时间好多了,我想问问你们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