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65 没什么好怕的(为书友“滔滔不绝2”加更)(1 / 2)

加入书签

在沙哼、贾贵的战报发回来之前,李解都没打算有具体的军事行动,反而悠哉悠哉地骑着马到处转。

两天下来,李专员有个意外发现,除了“丰裕君”这个倒霉蛋之外,大部分新蔡附近土地的主人,貌似都不在新蔡!

于是,李专员有了一个不成熟的大胆想法,只是冒出这个想法的时候,表情有点变态,就一点点,不是特别变态的那种。

“这地……我的!”

一巴掌拍地图上,整个巴掌把新蔡都盖了进去,然后李解低头冲小弟们说道:“所有权充公,使用权再分配。土地产出折算成俸禄发放!”

除了几个新编义士大队长,剩下的蔡国人、楚国人、陈国人、六国人……都没听懂李解在说什么。

很是一番详细解释,上蔡大夫蔡美这才反应过来:“‘田骨’为公,‘田皮’分封?”

“嗳……话不能这么说嘛。当兵的出来混,虽说有恒产者有恒心,可这也不能保证多久的战斗力啊。当然了,赢要是想要一块自己的地,可以,去淮中城,那里有。”

“……”

上蔡大夫一脸懵逼,寻思着你这吴国狗蛮子还真是不要脸啊,胃口这么大的吗?

但是蔡美一琢磨,李解这操作还挺好,反正蔡国在新蔡的上层建筑,能跑的……他娘的之前就跟着蔡侯跑了。搞不好一大帮人不是在平舆就是在上蔡,反正留下来要跟新蔡共存亡的,上蔡大夫没瞧见几个。

就算有,也是在新蔡地区没啥田产的,别说田产了,连城内置业豪华的都没有。

李解没打算现在就这么干,但之后是肯定要这么干。

他得分流新蔡人口,把人迁徙到淮中城去。

淮河太大,很多地方都要修葺河堤,可总不能时不时就异地发动民夫吧。

这不行,早晚出事儿。

所以李专员就琢磨着,何不一鱼两吃呢?

把人口分流,还多出来大量的优质土地,尤其是这优质土地,产量高不说,还稳定。他李某人赚钱能力是不差的,但种地……全看老天爷赏脸不赏脸。

技术水平再高,也怕一场大雨一场曝晒啊。

尤其是现在新蔡的地主们都不在,不在……那自然都是战利品了。既然是战利品,那肯定时要“充公”了。

以后新蔡的地主们想要过来讨要,谁跟谁啊,哪根葱啊?

跟着李解混的牲口们,不是冲着有口吃有条活路,能跑他李某人手下混饭?也就是后来李某人的村办企业越做越大,这才咸鱼们一起翻身,从不死了变得有理想。

当然大部分就止步在有理想的一条咸鱼这个层面。

时代的惯性,让这些原本一无所有的牲口们,都想有一块自己的土地,这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土地那么多,随便分。

但是优质土地很少,所以李解就开始了黑心大法好。

黑金黑装备,才能致富啊。

李专员琢磨着,那些有追求的呢,在优质土地上,尽管不掌握土地所有权,但土地使用权还是有的,愿意要这所有权的,就给。不要呢,也没关系,组织农奴搞农业规模化,配合先进的农业工具,自然能够保证一定的产量。

每年总的土地产出之上,扣除“保护费”、种子、一应开销……剩下的,就是可以分红的利润。

该多少是多少,只要有江阴邑配发的红丝带“狗牌”,一个义士,怎么地也能养活一个十口之家。

只要这个义士腰够好,把一个家凑满十个人头,其实并不难。

而在此之外,还能选择开荒。

开荒的土地就稍微差一些,但绝对潜力很大,比如说淮中城,也就是原先的州来城。它的问题在于溪流遍地,沼泽太多,那么只要加固河堤,排水清淤,同样能够形成大片大片的优质土地。

亩产量按照一百斤来计算,淮中城附近搞了百几十万亩……很难?

但开荒的问题在于劳力投入,这个成本巨大,因为开荒期间,所有的消耗,都是硬性投入,就算老天保佑,那也最少一年左右的周期。

靠个几万人的底子,想要搞上百万亩优质田,这大概也是做梦。

当然用江阴邑的法子肯定没问题,但还是种不过来,没有足够的大牲口,正常的五口之家,以传统的农业技术,上限在两百亩地左右。咬咬牙,也就是三百亩地。再想要往上增加耕种土地面积,那除非每天都在地里呆着,不眠不休地忙碌。

所以从事农业劳动的从业人口,保底也要两万三万,而淮中城现在总的人口也就比这个多一点儿。

没意义。

更重要的是,李专员现在搞得是“江淮行署”,那能只管着一块地吗?那必须是统筹规划啊。

新蔡总的人口虽多,但和大多数的国家首都一样,底层主要是依附在上层身上苟活。他们并不是资源的所有者,更不是分配者。对于李解这个新来的上层老大如何进行社会资源再分配,他们原本是无感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