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668 不断累积的经验(2 / 3)

加入书签

百分之九十的消耗、浪费,但老妖怪还是撑住了,硬是把齐国打得修长城。

之所以能够这么挥霍、败家,原因就在吴国的粮食储备战略上,和列国完全不同。

列国包括自由度极高的楚国在内,顶天就是让地方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建立有效的统治。

但是粮食,还是尽可能地集中到中央手中。

而吴威王勾陈则是大不相同,哪怕是羿阳君姬玄,盐城人要洗地种粮,他不知道吗?但知道又怎样?勾陈完全不惧。

只可惜这种做法,太过依赖君王的威权和能力,一旦君王嗝屁升仙,继任者想要继续享用这样的福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哪怕是现在,吴王姬虒对江北棠邑的影响力,几乎就是零。

逃到棠邑的贾氏大夫,整个家族的损失极大,他们不敢反勾陈,但坏一下太叔卯和吴王虒的好事儿,那简直就是轻而易举。

听调不听宣就是基本操作,姑苏敢要粮食,他贾氏就敢烧船。

船烧不掉?火龙烧仓见过没?冬天有东风,很正常,火借风势,谁也不想的啊。

也是因为吴国地方随着老妖怪勾陈的这一去,就地方独走思想抬头,搞得李解想要弄一点粮食,成本也是不小。

淮中城的前期投入,最艰难的时候,每个月的粮食缺口,大概在一千两百万斤。

这还是往少了估算,因为当时部队家属,粮食基本都能自给自足。

搬迁到淮中城之后,就立刻投入到了建设工作中,家中随带而来的存粮,大多都有一条船。

一条船的粮食,多一点万把斤,少一点也有五六千斤,维持一个家庭一段时间,还是绰绰有余的。

加上狩猎队、捕捞队、采集队、养殖单位的产出,杂七杂八也能撑起来。

但淮中城的条件,和汉东是大不相同的。

且先不提汉东地区还有大量楚国地方势力在反抗,仅从物流运输上来看,淮水的水网,可以很轻松地联通江南。

但是在汉东地区,就非常的困难。

李解能够奇袭渚宫,活捉楚国太后和楚王,除了情报准确之外,顺利通过彭蠡泽,是重点中的重点。

秋冬作战,想要溯流而上,并且还能穿过彭蠡泽,哪怕是吴威王勾陈复活,他也不会考虑这种方法。

因为就是自寻死路,就是自杀。

出于作战目的,李解把最精锐的舟船部队,最通水性的战士,都拖了出来。

可是作战是作战,运输是运输。

想要大批量转运粮食,在这年头还是通过长江,还是逆流,不用多想,损失之大不可想象。

现如今长江江面上,由东向西运输的物资中,并非没有粮食,但主要就是腌渍品,少量的粮食,也主要是局限在淮南一带。

并且只能小批次小批量,根据天时,盯紧灯塔,才能依照每一个早就确认过的坐标,缓缓前行。

效率非常的低,只有耐存储耐水渍的货物,才适合这样做。

因此现在沙东发起的这个会议,其实就是要解决长期的汉东粮食供给问题。

但粮食只是表象,本质是如何稳住汉东地方上的局势。

要想寻死消化吸收汉东地区,招数都很老,周天子发家致富那会子就开始用的老办法。

地方统治的上层建筑,该杀的杀,该联姻的联姻,然后中层骨干,能移民的就尽量移民。

中层骨干数量不够的时候,就把一个地方的土鳖,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去。

土鳖和土鳖们,为了争夺一口吃的,自己就打了起来。

他们打起来,最高统治者才能松一口气。

等尘埃落定,一切归于平静,那自然是感恩戴德、千恩万谢。

“筑坝我看行,云轸夫子在淮南,就筑坝。芍陂往南,新围的那一片湖泽,不是挺好么?能出二十多万亩水稻田。”

抱着茶杯的沙哈没有说话,不过旁边有人开了口,是跟沙哈一起,配合云轸甪治理淮南过的。

当时夷虎人摆平之后,大量夷虎人的部族,只要是归顺的,都拿到了一些土地。

不过土地不是白来的,得上工。

出工出力之后,比如说围垦筑坝、围湖造田,新增土地,其实相对来说肥力都不差。

头一年并没有直接种水稻,春夏交际之时,种的是豆麦,麦子有点反季节的意思,但产量也相对可观。

远比不上中原,但亩产也有八十多斤,当季不算豆子,反季小麦总产量达到了十八万石,算是补上了淮南不小的缺口。

等到夏天结束,再补种了一茬水稻,农事活动全程由专业人士指导,当时农业巡逻是重头戏,夷虎人因为夏粮就有了吃的,都是相当的配合,秋收前后的水稻总产量,在芍陂以南,也有二十三四万石,这个产量,已经算是高产。

所以今年开春春耕,淮中城的农官们,南下进行农事指导的时候,表示要轮休土地,夷虎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