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1节(1 / 3)

加入书签

“王妃,王爷这个时辰还在前院书房里呆着,该用晚膳的时候也没出来,您看这”苏培盛早就在书房外急的团团转,派了人去正院报信儿。

宜筠闻言也放下了手头的账目,“不是说王爷今日有事,在前院用膳吗?”

“王妃,苏公公说李卫李大人加急给王爷传了信,王爷看完后便一直在书房里呆着了。”前来报信的内侍也有些提心吊胆,生怕神仙打架小鬼遭殃。

“陈嬷嬷,去吩咐小厨房做几道爽口的菜,熬上一碗粥一会儿我去前院一趟。”宜筠开口吩咐道,“还有去朱府叫一叫世子,让世子用完膳早些回府。”

江南地区,是发生了什么事?令胤禛都顾不得用膳的时辰了。

半个时辰后,宜筠来到了前院。宜筠很少来前院,因为胤禛大多数时间都在正院里呆着,偶尔在前院的时间也是在会客或是在书房同邬思道等人商议谋划。

“倾倾怎么来了?”宜筠走进书房的时候,看到的便是胤禛伏案的模样。

“苏培盛说你没用晚膳,我给你带了些,无论如何要先用膳。”宜筠将饭菜摆在一旁的桌子上,胤禛起身后宜筠只消几眼的功夫,便看到胤禛正在看几张名册。

“江南这次乡试中榜的名单。”胤禛见宜筠看到后甚是自然的说道,扭了扭脖子开始快速的用膳。

宜筠点了点头,坐在一旁继续看起了书桌上的名册,看着看着,宜筠仿佛也意识到事情的不对劲儿。

“慢点吃,也不差这一时半会儿。”宜筠注意到胤禛极快的吃饭速度,忍不住出言提醒道。

“那个名单上,超过半数都是盐商家的纨绔子弟。”胤禛一边喝粥一边说道,“往年苏州地区应当是中举人数最多的,但今年只有十三名在榜。”

“还有那吴泌和程光奎,李卫说了,这两个人都是盐商子弟,连个经文都读不顺,整日在大街上横行霸道。这样的人都高居榜首,江南的风要起来了。”

“这样的行为实在是过于猖獗,这本应上榜却无辜落榜的举子如何能忍?”宜筠也忍不住开口说道,“十年寒窗到了能为天下知之日,却囿于这等邪恶算计里,真真是可恨。”

“李卫的意思是,这件事情盐商那边做绝了,估计要闹开了。”胤禛用手帕擦拭了一番嘴角,语气也有些凝重,“不知到时候皇阿玛想要如何处理此事了。”

“科考舞弊是大事,比盐商之事严重许多。”宜筠思忖了片刻,开口说道。“去年皇阿玛南巡都并未发现不妥,足可见江南盐官勾结之深,胤禛,你是想去处理此事吗?”

“皇阿玛同样派我去的可能性也极低。”胤禛嘴角泛起了一抹苦笑,“我私心里是想去的。”

“这种事情你一旦去了,那势必要冒着得罪不少势力的风险。”宜筠看着胤禛的模样,心里软了软,“各种势力盘根错节,稍有不慎便有性命之忧。”

“但你若是想去的话,我便拼命为你做好我能做的准备。”

胤禛拉起了宜筠的手,重重的叹了口气,“到时候看皇阿玛的态度吧。”

江南的乡试放榜后的第三日,一些落榜的考生们趁着夜色,将贡院的匾额换成了“买完”,以此来讽刺这场荒谬之极的乡试。

而本应高居榜首却莫名名落孙山的考生陆晔更是愤然提笔,写下了“左丘明两目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的诗句来讥讽本场乡试的主考官左必蕃和赵晋。

江南知府衙门内,李卫正同江南巡抚张伯行密谈。

“李大人,江南地区出现这样的事情,本官也有失察之过。但这件事情若是上报给朝廷或者传出去,反倒是给朝廷抹黑。”张伯行字字斟酌,无一不是希望这件事情能得到妥善的安置。

“张大人说笑了,我大清绝对不能容忍科举舞弊之事。”李卫斩钉截铁的说道,“如今江南已经乱成一锅粥了,张大人还是早给京城上折子为妙。”

“李大人。”张伯行面色有些为难,带有几分提示的说道:“两江总督噶礼同那几位盐商之间的关系甚笃,李大人若是继续牵扯其中恐有性命之忧。”

“若是我已经提前将消息传到京城了呢?”李卫只觉得荒谬,堂堂的巡抚却被逼成这般小心翼翼的样子,“张大人还是快些行动吧,我自是没有什么好怕的。”

“唉。”

李卫顿了顿,朝着张伯行微微一揖后离去。自己这趟来江南孑然一身,身后还站着雍亲王,又何惧这群妖魔鬼怪?

三日后,张伯行的折子被加急送到了康熙的面前,康熙翻阅后大怒,派漕运总督赫寿为钦差彻查舞弊案。

养心殿。

“朕明白你的想法。”康熙看着眼前沉默着的胤禛,许久后方才缓缓地开口说道。

“可这件事情是丑事,牵扯的太多,朕不想你一个王爷被牵扯进这件事情里。”康熙这话也算是掏心掏肺的在同胤禛说了,但康熙还是不够了解这个儿子。

“皇阿玛,儿子只是担心赫寿的官位,镇不住江南那帮人。”胤禛开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