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2节(2 / 3)

加入书签

而这个刘管事是什么人呢?

他叫刘光,是大皇子的奶兄,也就是大皇子乳母的亲儿子。

这其实算是很亲近的关系了,当时大皇子初次办差,身边肯定要带几个自己人,这位刘管事就是大皇子的自己人之一,本来是专门帮大皇子盯着一些细节的。

但此事过后不到两年,大皇子发现他有些贪财,私下收钱为人说情办事,就把他赶回家去了。

等这边查出来再去找他时,就发现他已经逃走了,他最后出现时是在万寿圣节后,也就是三大殿的事情刚暴露出来之后。

有不止一人看到他傍晚慌慌张张上了马车离开,这会儿还没抓回来。

大皇子是真的挫败。

虽然这件事情,不管查出来是谁,都是他没本事,可真的查出来是他自己人,才是真的坐实了他没本事,且没有识人之明。

大皇子过来请罪。

明熙帝只道:“继续查吧。”

刘光一个寻常人,是绝没胆子也没必要在皇宫这种地方搞事情的,所以他背后还有人。

大皇子低头应下,便要告退,留下的锦衣卫指挥使王舒志犹豫了一下,还是禀道:“皇上,曾有人看到,刘光离开那一天,在四殿下府邸后门处停留了约摸两刻钟。”

明熙帝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

这其实才更能证明,刘光背后有人!

这是还想顺便挑拨一下兄弟两人的关系呢!

可盖皇宫是好几年前的事了 ,那时四皇子才十二,还在念书,没出宫开府,没上朝办差,没成亲,没人手,他上哪去搞这么大的事情?

明熙帝沉吟了一下,忽然道:“你们最近,有没有听过什么流言?”

两人都迟疑了一下,王舒志咳道:“皇上是问,关于江浙官员的?”

明熙帝点了点头,道:“仁儿知道吗?”

大皇子道:“儿臣也听说了一些。”

明熙帝问:“你怎么想的?”

大皇子有点迟疑,但还是道:“儿臣认为,江浙官员虽然结党,但,也确实有能力,且人数众多,宜稳不宜动。杨显荣四人正在被清算,江浙派已受重击,余下的人也受牵扯,此时应适当安抚提拔,平稳且快速过渡,方能确保政令通达,不至于因为朝堂动荡,影响百姓……”

明熙帝深深地看着他。

仁厚吗?

他心系百姓,顾念朝臣,确实仁厚。

可,正确吗?

正确不正确,还真不好说。

虽然有珠珠的先知在,明熙帝心中已经偏向于顺应天意,立四皇子为储,可对于占嫡占长的大儿子,深心里,也实在是不愿也不忍放弃的。

可是今天,他第二次,深深感受到了这种执政理念的南辕北辙。

要知道,治国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时常需要壮士断腕。

国力有限时,没法让每一处都能正常运转,那就只能忍痛放弃一部分利益,来求得更大的回报。

如今之事也是一样。

问题的关键,从来都不是江浙派啊!!

党争是永远避免不了的,什么派全都无所谓。

江浙有什么错呢?江浙不过是有钱,生活富足,所以更有余力追求思想上的东西,会有更多人念书,文风愈来愈兴,才子愈来愈多,科举入仕的自然就多。

把同样的条件换到什么地方,都是一样的。

可对于朝廷来说,一处富足与百处富足,肯定是不一样的啊!是一两银子香还是一百两香?

都不说人才不人才了,就只说,能多让一方百姓吃饱饭,带来的连琐反应就是巨大的。

要是照大皇子这么说,哦,我把江浙派领头羊给嘎了,立马再从你们江浙派挑几个人来,坐这个位置,熟门熟路,平稳过渡,看起来是挺好的。

可他们损失了什么?

我身为一个皇帝又得到了什么?

只是四个家族的家产吗?

嗯,虽说这个数字也确实挺大的,但我是皇帝啊!

我在这个时候,应该拿出厌极了江浙派,恨不得把所有江浙派连根拔起的架势,才好让他们让一步,让十步,让百步,好最大限度地出台政令,让南北早日趋于平衡啊!

他们不乐意?不乐意又能如何?

他们不好好干?

头头我都杀了,你猜我介不介意多杀几个小喽啰?

只要表露出我的决心,那伙人绝对乖觉得什么似的,干完手头的事还恨不得多干一点表现表现。

这才叫利益最大化。

可是呢,你要说大皇子错了,也未必就是错。

他这种办法,操作好了,就是君臣相得,一段佳话。

为什么呢?

因为杨显荣四人肯定是要死的,在死之前,会吐出什么消息,余下的这些人,肯定心里有数,谁也逃不过。

在这个时候,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