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1节(2 / 3)

加入书签

大员,也可推地方总督、巡抚等二品大官,此刻文渊阁中清一色皆是绯袍文官,官袍或佩玉带,或配犀带,大明朝的政令便是自这小小的文渊阁中下发,在场的官员无疑都是本朝最具权势之人。

张居正神情严肃,在他身后,张四维、马自强、申时行等人同样一脸肃容。

待人到齐了,张居正看向王国光:“汝观兄,便开始吧。”

王国光上前一步,称礼部右侍郎之位因何故有缺,此次举行会推,是想选出一位有才有德的礼部右侍郎。

众官员手中都有一稿簿,只见稿簿之上书着三个名字,吕旻在最前,他名字之后则有一个“正”字,柳贺与余有丁后都是“陪”字。

九卿正官早知备选是何人,这排列的顺序代表吏部在此事上的态度,也就是说,三名候选中,吏部最为看好吕旻。

三人之中,吕旻资历无疑是最老的,嘉靖三十二年这一榜,他是二甲的庶吉士,这一榜中能臣不少,吕旻建树不及同年张四维、马自强,也比不过因功封伯的李如松,但在官员中的支持者也不少。

此刻,在场官员的视线都默默看向了张居正。

此前京中风传的都是柳贺将任这礼部右侍郎一职,但吏部选出的正推却是吕旻,众人皆知,吏部尚书王国光乃是张居正的铁杆,他推选吕旻,究竟是张居正默许,还是……

官员们不由猜测纷纷。

能位列九卿者,何人不是心机深沉

之人?尽管心中思绪万千,众人却皆未表露出来。

文选司郎中郑汝璧候在一旁,将笔墨呈给各位主官。

九卿们心中早已敲定了人选,会推之时只需将各自选中的官员名单后写一个“正”即可,票数多者即为会推的正推,之后其名单将呈给天子,以此体现百官的意志。

张居正任首辅后,这会推之制为何形同虚设,其实是因为最后一步是由他来决定的。

但即使强势如他,也不好将会推的结果直接反驳,否则他面上难看,九卿官员也会觉得被下了面子。

能任部堂者,可以服软一时,却不能服软一世,正如前吏部尚书张瀚,他在任上时,强势甚至不如工部、刑部的尚书,可在夺情一事上,他却罕见地强硬了一回,这官虽然丢了,却博得了一个不错的名声。

郑汝璧候了片刻,户部尚书张学颜先将帖子交予郑汝璧,郑汝璧恭敬接过,之后便在纸上、柳贺名字之后写下一个“正”字。

之后通政使倪光荐、刑部尚书严清与兵部尚书方逢时也各自择定了人选。

这三人三票竟都归了柳贺。

众人视线便朝王国光投过去。

吏部的正推明明是吕旻,九卿官员中却已有足足四票给了柳贺。

却不知,四位阁老心下更倚重何人?

文渊阁中静得针落可闻,唯有郑汝璧在不断忙碌着。

写下人选时,申时行面带微笑,与平日并无不同,张四维则眉头紧皱着,似是人选令他为难,但片刻之后,几人所定的人选也被人知晓——柳贺再得两“正”两“陪”,吕旻所得与柳贺一样。

那么,究竟何人以柳贺为正推,又是何人以他为陪推呢?

此事唯有计票的郑汝璧知晓,然而会推这样的大事,郑汝璧是决计不会多透露半句的。

升官

之后,大理寺卿、五军都督、各部左右侍郎等也俱向郑汝璧递交了自己心目中的人选,众人本以为,吕旻得了王国光首肯,此次这礼部右侍郎之位恐怕会落到他头上。

然而会推的情形却出乎众人意料。

票数位列第一的竟是柳贺。

待郑汝璧计完票,他赫然发现,柳贺的票数竟是吕旻的数倍,此时票数已计满,柳贺为正推,吕旻为陪推,其余则交由天子定夺。

绝大多数情形下,天子并不会驳回会推的结果,毕竟这是由京中大员共同推选的,即便天子摒弃正推而择陪推,或正陪皆不选,此人就算任了官,恐怕也难获百官认同。

何况柳贺与天子的关系非同一般,天子还在东宫时,柳贺便是他的讲官。

吕旻在隆庆朝时也是天子讲官,排名甚至在王希烈之前,但不知为何,他之后的官途便不如张四维顺畅,想必是少人提携的缘故。

“未及弱冠便官至部堂,实在是后生可畏啊。”

“这般算来,柳泽远恐怕是我大明朝最年轻的部堂了。”

“当年于少保任刑部右侍郎时年方三十二,今日这柳泽远竟比于少保还要年少。”

“眼下会推虽定了柳泽远,然而官位究竟落在谁头上,恐怕还要待元辅决断。”

一些官员此刻正感慨着柳贺的年轻,但也有人细细琢磨着方才的会推。

张居正、张四维、马自强与申时行四人中,两人选了吕旻,两人选了柳贺,然而谁选了谁,此时着实值得玩味。

“今日我等在会推上选了柳泽远,再过几日,少不得要称他一声少宗伯了。”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