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节(1 / 5)
谢慕林打发了几个人,提前坐了最小的一条船,前往谢家角,一是先趟一遍路,确认河道安全;二是要向文氏报告谢老太太前来之事,好让她在家中做好准备。不过,看谢老太太那副不乐意与族人相交的表情,谢慕林估计文氏迎接婆母,也用不着太过大张旗鼓,免得惊动了族人。即使谢老太太要挑剔,有这一条理由挡着,估计她也挑剔不了什么。
半个时辰之后,谢家主仆一行人已经整理妥当,跟金山卫的人打了招呼,借后门出了老宅,直奔码头,上船离开。这一回,他们的船上少了许多辎重,走得倒是快了不少。
船一路前行,河道上果然一片平静,时不时还会遇上民船。船工们遇到熟人,相互打个招呼,议论两句昨日官府封了水道,听说是抓住了劫官粮的水匪,云云。就连附近撑船出行的寻常百姓,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纷纷打听细节。大家都觉得这是大新闻,很想多讨论两句,无奈大家都赶着办事,只得约了个时间去喝酒,便匆匆告别。
知道内情的谢家人,从头到尾都没吭声。谢家的船夫也未多言,只装作同样不知情的模样。谢二姑娘早有严令在先,大家都是大户人家里出来的,不会管不住自己的嘴。
两刻不到,两艘船便齐齐抵达了谢家角码头。码头上人不多,但也有几位族里的长辈坐在码头下方的茶摊子上说话,说的恰巧就是昨儿夜里那桩大事。
谢慕林先下了船,去向长辈问好,立刻就被一位八房的堂叔叫住细问:“侄女儿可听说了官军抓住劫粮流民的事?听说昨儿晚上杀得天昏地暗的,死了许多人呢!靠近平望镇的河道上还燃起了大火,怪吓人的。你们在老宅那边平安无事吧?可有听见什么动静?”
谢慕林对着自家族人,倒是没有隐瞒的打算了:“好叫堂叔知道,我们在老宅虽没听见什么动静,但动手的官兵眼下却正在我们家老宅里借宿,他们伤了好些人,眼下都在老宅里包扎养伤。我怕扰着他们,便带着家里老太太回来了。老太太听说了流民的事,受了些惊吓,虽说没什么大碍,却也需要在清静的地方休养。”
八房的堂叔吃了一惊:“原来官兵在你们那儿!他们可守规矩?没有为难你们吧?”
“没有没有。”谢慕林笑着说,“金山卫的人军纪严明,我们提供些热食茶水、伤药白布什么的,他们还特地打发人来向我们道谢呢,说是会牢记我们谢家这份情义。我是担心老太太在老宅不方便继续静养,才会带着她回来的。”
八房的堂叔与其他在场的长辈们闻言都松了口气,纷纷笑道:“这却不是我们谢家的功劳,是侄女儿好心肠。”堂叔又看了三房的船一眼,笑笑说:“三伯娘回来了,按礼我们都应该去拜见才是,不知三伯娘什么时候得闲?到时候给我们送个信,我们也好全了礼数。”送信之前自然就不必去了。
谢慕林会意地说:“堂叔太客气了,自家人不必如此的。老太太眼下还在养病,怕会过了病气给别人,因此暂时不见客。等她老人家病好了,我们家要摆个堂会,请族中各家都来吃席,到时候众位叔伯可千万要来呀。”
叔叔伯伯们都笑得亲切:“好说好说,侄女儿盛情,我们做长辈的怎能不捧场?”
无视
谢老太太是坐在轮椅上,被人抬下船来的。
这是谢慕林为防她中途闹夭蛾子不肯上岸,特地嘱咐过下人的。谢老太太临下船时,确实有过退缩的意思,但被丫头婆子们往轮椅上一按,终究还是没能反抗成功。等到她上了岸,珍珠与何婆子仍旧不让她起身,而是推着轮椅走,比抬起来要省力气些。
谢老太太也瞧见谢慕林在茶摊子上跟人说话了。不用多想,她也知道那定是谢家族人。定睛细瞧,其中有几个她看着还有几分眼熟呢,好象是侄儿辈的,甚至有一个的老娘曾经与她有过争执,对她很是不客气。
谢老太太有些怵,担心自己做了十几年老诰命,还要被个乡下泼妇当面指着鼻子骂,连忙缩起了脖子,把自己藏在厚实的防雨斗篷里,觉得还有不足,又拿帕子挡在面前,侧过头去,不想见路上遇到的行人,免得有谁说出不中听的话来。
然而这一路平静得让她意外。
走在她前头开路的婆子只有两人,沿路也没少向认得的谢家角居民行礼问好,但没谁问起她们后头轮椅上坐着的是谁。
她们甚至还遇上了宗房的谢谨方之妻胡氏带着婆子出行,只有谢慕林上前与她见礼,攀谈了两句。关系如此近的堂亲晚辈,同样没有问起谢老太太,自然也没有见礼,仿佛她完全不存在一般。
等到谢老太太看到文氏带着谢映芬谢涵之与宛琴站在新宅大门口处迎接她为止,她就没遇到一个理会她的人,就算起初心里有些庆幸与放松,次数多了之后,心里也十分不是滋味了。
这算什么?一个人认不得她这个多年未归的三房主母,难道还能个个都认不得?他们摆明了就是无视她的存在,不把她放在眼里,真真是岂有此理!
谢老太太憋着一肚子气,见了文氏也没好脸色:“行了,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