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节(2 / 5)
时候,需要开蒙读书,身边也需要伴读了。贵妃娘娘向娘家人求助,本来是想让大侄子给儿子做伴的,但萧将军不乐意。他对蠢蠢欲动的妻子说,嫡长子将来要接手他的军权,没时间陪小孩子玩耍,八、九岁大就该开始接受正式的武将教育了。于是,萧瑞作为没有继承权的次子,被嫡母送进宫做了三皇子的玩伴。
如果他这个玩伴只是陪三皇子玩耍还好,但他同时还兼了伴读的职责,日子就有些不好过了。
萧瑞心情沉重地对谢谨之与谢慕林说:“我那时候年纪小,什么都不懂,一心还想着要用心读书,好好表现,为萧家争光。三位皇子年纪相仿,同在一处读书。我总是第一个背完了书,背得又快又好,听太傅们讲课,也比旁人更快听懂,太傅们常夸奖我。太子殿下自小就要做出温文友爱的模样来,因此没说什么,可曹家的伴读们却没一个看我顺眼的。二皇子脾气要暴躁些,他身边的林家子弟没两天就拦住我打了一顿。有林昭仪帮忙掩饰,皇后与太子并未开口,我那顿打就白挨了。贵妃娘娘不肯为我出头,三殿下还反过来劝我,别太用心学习了,把其他人都比下去,只会惹来嫉恨,他没法为了我,与两位兄长争吵的。”
三皇子其实也被他比下去了,心里估计也是不高兴的,只是二皇子先出了手,他就没有说什么。但他如果是真的为萧瑞这位表兄着想,就不会劝他别太用心学习,而只是让他别表现得太好,收敛着些。因为太傅教导的知识,学了多少都是自己的,可是否表现出来,就要看各人的意愿。三皇子劝萧瑞的话,是让他连学习都放弃了。
萧瑞当时没听,仍旧是认真听课,但在课堂上低调了许多的,还变相帮三皇子多多表现,让后者多次得到太傅们的夸奖,成功地塑造出三皇子“温文好学”的形象来。
三皇子又再以好弟弟的身份,凑到太子面前作投靠状,除了曹皇后依旧看萧贵妃不顺眼外,东宫一系已经不再与三皇子这边的人为难了。虽然二皇子对此很生气,但三皇子对他面上还是挺恭敬的,他也只能认为三弟软弱无争,同样不多加为难,只盯着太子搞小动作。
三皇子处境好人缘好,萧瑞也得了几年安稳的日子。不过,随着岁数一年一年地增长,他也看出来了。他在学业上不能越过太子与三皇子,甚至不能越过二皇子,只能扮成庸碌模样,可庸才能在科举上有所建树么?三皇子只希望他留在身边做个跑腿帮闲,却不指望放他出去挣前程。
再这样下去,他的未来又在哪里?
挚友
萧瑞的悲惨童年意外地触动了谢谨之的心肠。从前曹氏当家的时候,他也不是没有过在学业上被打压,不能表现得比长兄谢显之更好的日子。
尤其是父亲谢璞长年在外任上,祖母谢老太太又偏帮曹氏母子,这种情况就更为加剧了。
幸好长兄谢显之是个正派少年,对他态度比较公正,才让他少吃了许多亏。
如今萧瑞说起自己在宫中饱受欺压,动手的是强势的太子、霸道不讲理的二皇子以及心思深沉心术不正的三皇子,怎么听怎么合理,谢谨之都有些感同身受了。
等到萧瑞现场背了一篇四书五经里颇有难度的课文,还默写出自己十岁那年写的一篇小短文给谢谨之看之后,后者便更加相信,他确实很有才华,本该成为一个出色的读书人,却碍于贵人的私心,只能无可奈何地弃文从武。
谢谨之看向萧瑞的目光,不但缓和了不少,还带上了几分怜惜:“你也不容易。”
萧瑞冲他惨然一笑:“这都是没办法的事儿。我父亲有城卫大军军务要忙,在家的事情本就不多,更何况是这种小孩子的事……三殿下那时对我确实很亲近,贵妃娘娘、夫人和大哥,都待我很和气,我又能说什么呢?”
谢谨之闻言,也不由得为他叹一口气了。
谢慕林也对萧瑞生出几分同情之心来。不过,他如今已经挣脱了那个环境,将来的发展应该会顺利许多,倒也不必继续沉浸在这种自苦自怜的情绪中了。
她对萧瑞道:“萧二少爷不必难过,这都是过去的事儿了。”
萧瑞有些意外地看了看她,忽然露出一个温柔的笑容来。
谢慕林怔了一怔,谢谨之那边也看见了,心中顿时警惕了一下,正要说话,可萧瑞马上又继续开始叙述自己的少年时代,把后者的注意力给岔了过去。
萧瑞在十二岁那年,也就是四年前,遇到了一位来给众皇子上课的新翰林。这位翰林姓岳,很有才华,而且还是故人——他是燕王妃岳氏的同胞亲弟弟。
燕王妃岳氏与萧瑞的大姑姑萧明珠曾经是十分要好的闺中密友。要好到了什么程度呢?萧明珠未能与未婚夫燕王完婚就去世了,但她的闺密很快嫁给了燕王,婚礼上的大媒人居然是由萧明珠的兄长萧明德担任的。身为萧明珠心腹大丫头的姨娘李瑶枝,自然也对燕王妃姐弟非常熟悉。
岳家因为受家族嫡支的姻亲牵连,在当年的夺嫡之争中,算是站错了队伍的。在当今皇帝登位之后,便有岳家的政敌趁机清算他们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