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节(4 / 5)
”
骂完了侄儿,永宁长公主又忍不住骂起了王氏。在她看来,王氏王湄如就是令太子犯下如此多过错的罪魁祸首:“真不愧是犯官之女,同样不怀好意,只怕也不是真心为太子着想,反倒有些借着太子权势地位,给她自己出气的意思!否则,她也是有女儿的人,但凡对太子有几分真心,又为皇孙女将来着想,她都会多多奉劝太子,别总是做傻事。太子看不上太子妃,却对王氏言听计从。但凡王氏能真心规劝太子,太子也不会犯下如此多的过错!”
而这样心怀叵测的女人,太子却对她一往情深,言听计从,永宁长公主想起这货还是自己的亲侄儿,小时候也曾有过乖巧可爱的时候,就忍不住叹息。
远处有宫人走近,永宁长公主住了嘴,拉着谢慕林继续往西华门的方向走。路过宫人时,她淡定地接受了宫人的见礼,若无其事地继续前行着。等到周围再度无人时,她方才继续说道:“如今的太子越来越不象话,朝中还愿意为他说话的大臣,也越来越少了。即使他是中宫嫡出的皇长子,倘若性情明显不适合成为一国之君的话,即使再顽固的大臣,也会三思而行的。这可不是坚持礼法的时候。倘若因为他们固守礼法,却将一位无能的暴君送上了皇位,将来暴君为祸天下,他们每一个人都要为此负责!到时候,面对天下人的质问,难道他们说一句礼法为重,就能搪塞过去么?!”
谢慕林低声问:“曹家那边又是什么意见?照理说,曹家人应该最希望太子能顺利登基继位的。如今他们看着太子连出昏招,难道就没想着要劝他一劝?”
永宁长公主叹了口气:“谁说他们没劝呢?可是光劝又有什么用?太子为着王氏的事,早就与承恩侯府闹腾过,事后也一直对舅家心存不满。即使有曹后从中说项,他也不理会,甚至还怨恨上了亲生母亲!这样不孝的儿子,若不是曹后只有这一个骨肉,曹家也早就放弃他了!
“如今曹家再无其他选择,明知道他是个糊涂人,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支持他了。太后娘娘与我回京之前,承恩侯夫妻就三不五时进宫进言;我们回来后,他们几乎隔天就来,但都不管用!我有时候也觉得承恩侯夫妻挺可怜的,怎么偏偏挑中了这么一个阿斗,为他拼上了身家性命,却连半点好脸都得不到呢?”
不过承恩侯夫妇还算好的,哪怕受气,至少还有一条活路——只要他们放弃支持太子,即使曹家没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但皇帝总不会赶尽杀绝,至少不会让曹家死绝,总还会给曾经的从龙功臣承恩公留下几个血脉。
相比之下,太子妃似乎更可怜一些。她嫁给了太子,这一生的荣辱就跟太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太子荣,她未必能跟着沾光;可太子损,她就绝不会有好下场。然而,太子从头到尾都没把她当一回事,丝毫不顾及正妻的颜面。太子妃既没有面子也没有里子,无论太子将来下场如何,她似乎都没有好日子过呢!
永宁长公主感叹道:“薛老太师伤重去世,如今三七都过了。太子妃失去了这位祖父的支持,如今在宫里行走,都没了底气呢!”
谢慕林有些吃惊:“薛老太师去世了?!”
底气
说起这位倒霉的三朝老臣,永宁长公主也忍不住感慨万分。
历经承德、天昌(先帝)、景乐(当今)三朝,却从来没有被卷进前两次夺嫡之乱,在官场上安安稳稳地平步青云的老臣,现如今真的很少了。薛老太师大概算是其中官位最高而又一直未致仕的一个。他原本身体还算康健,哪怕人人都知道他在朝中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纯粹就是因为资历深又会做人,才有了一席之地的,可谁也没有请他退休的意思。对于皇帝而言,一个不会忤逆自己的重臣还算省心;对于朝臣而言,一个不会妨碍他们的上司或同僚也没什么不好的。大家都以为,他还能在朝中再撑上十年八年。
只要他家中子孙没有出现有出息可以支撑门户的官场新秀,老太师还是要继续撑下去的。
谁能想到呢?因为担忧子孙后继乏人,怕自己死后,家族衰败,子孙们无法维持体面的生活,所以老太师一时犯了糊涂,选择了把孙女送上太子妃的宝座,希望能借着外戚的身份,保家中儿孙一个富贵荣华。不料这门亲事不但未能达成老太师的目标,反而还让他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薛老太师在承德与天昌两位先帝在位期间,都不曾卷入过夺嫡之乱,没有受到任何牵连,没想到如今到了景乐年间,他还是没逃过这一劫。
永宁长公主对谢慕林叹道:“他伤了这么久的时间,太医那边早就禀报上来,皇上心里也有所准备了。他去世那日,难得地清醒了一阵子,口述让儿子写了生前最后一份奏折,又留下遗言,命全家人都在他死后扶灵还乡守制,同时全力供养孙儿们苦读。除非有人能凭着科举高中,步入仕途,否则家族子孙就不要再重回官场了。老太师……其实是个明白人,只是为了子孙计,先前才会糊涂了几年,等到快不行时,才清醒过来。”
薛家压根儿就没有能支撑家族的聪明人。薛老太师一死,他们继续留在京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