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节(1 / 3)
高羡点头,“你也知道这世道找人难于大海捞针,不过阿嫦是个有本事的,想必也不会有什么事的。”
在楚旋建立新朝以后,终于迎来了第一个来投奔她的官员。
这位官员叫乔自秋,也是从前在大骊较为少有的为民着想到人之一,宋儇身死之时,他是个立皇派,他也是最后离开长安的官员。
至于为什么选择来江南。
是他听到了楚旋的口号,楚旋的口号和别人的都不一样,她满口不提大道理,不提仁义道德,她只说了做她的子民能吃饱,能穿暖,有田种,有书读。
乔自秋的年纪在古代来说其实已经算很大了,他今年46岁,是连孙女都有了的人,当他听到这位楚娘娘的口号时,不知道为什么,仿佛被触动了一般。
在现在这个时刻,还能听到有人为百姓们着想,他甚至感动的流下了眼泪。
他转念又想,当时长安的官员都知道了大骊的灭亡已经没有办法挽回,所以都在给自己找出路,要不就是伤透心了,不愿再入仕的,要不就是去河北道,剑南道的居多。
他没有听到一个人说想去江南道。
乔自秋突然生起了一种责任感,这般为民着想的统治者,不管她到底是仙是人,他都应该前去辅佐。
想必这位楚娘娘的手底下是很缺人的。
想他乔自秋19岁高中状元,勤勤恳恳的做官,也是自认有些本事的。
于是乔自秋火速携带全家,来到江南。
乔自秋的孙女乔寻真今年7岁,自小性格活泼好动,一度让乔自秋全家都很头疼,怕她以后找不到婆家。
7岁的乔寻真在马车上对着乔自秋说:”阿翁,江南的鱼是不是很好吃啊,我之前听谢姐姐说过,江南是鱼的家乡!”
乔寻真的阿娘苏玉珍笑道:“什么鱼的家乡,那叫鱼米之乡。”
一家人的心情其实并不能用好来形容,只不过有了乔寻真这个开心果,能够让大家的心情都舒畅一些。
苏玉珍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将相夫教子几个字刻在骨子里,所以对于要去哪里的这个决定,苏玉珍无条件听丈夫乔惊鸿的,而乔惊鸿又是个典型的大孝子,所以对于乔自秋的决定完全没有提出任何不满。
乔自秋一路上都在给自己的娘子以及儿子儿媳妇做思想工作,说:“江南从前是鱼米之乡,但是这位楚娘娘自称是仙人,想必是不太会治理国家,说不定咱们得饿些肚子,现在的米价又是这样的高。”
乔自秋的娘子钟木栖则是点头道,“既然是为了大义为了百姓去的江南,那便也不能要求什么。”
马车一路形势,快要到扬州的时候,他们就瞧见了长长的队伍。
乔惊鸿下马车一看,看见前面不光是排队,还有人在引导。
乔惊鸿还未来得及问,就有个头发短短但是长得很高的娘子走过来问,“你们是想来成为大新的子民的吧,带上户籍后面排队。”
说完便准备转头离开。
乔惊鸿连忙叫住她,“这位娘子,家父乔自秋,从前是大骊的度支尚书,如今正打算来”
乔惊鸿话还没说完,黄新苗就回答道:“你以前是大骊的官,和我大新有什么关系,你也得排队啊,人人平等懂不懂。”
黄新苗身上背了个帆布挎包,里面装的是一些煮熟的红薯和土豆,为的就是预防这些长途奔波的百姓饿死了。
于是她朝马车上看了几眼,在斜挎包里各拿了几个土豆和红薯丢给乔惊鸿,“你们一路来饿坏了吧,这是我们楚娘娘准备的食物,你们先吃着,你们放心啊,是要来到了这里,就可以过上只要干活就能吃饱的日子,只要你付出自己的劳动,就能有东西吃。”
一口气说完了这官方话语,黄新苗轻松一口气。
乔自秋早就下了马车,他瞧着这土豆和红薯很是好奇,这东西他从未见过,还散发着一股香味。
于是他问道,“敢问这位娘子,这是何物啊,为何我从未见过。”
黄新苗今天说话说的那叫一个口干舌燥,“这是土豆和红薯,是楚娘娘带来的仙种。”
乔自秋试探性的问了句,“敢问亩产多少石?“
“这个我确实不是很清楚,但是之前听农业部的人说亩产最少20石。“
乔自秋吓的连连后退,脸上全是震惊,”20石?“
乔惊鸿也慌张道,“娘子莫不是记错了。”
黄新苗回答,“我肯定没有记错啊,就是20石,不然你以为大新拿什么来养活百姓呢?”
乔自秋这下对楚旋对看法彻底改变了,他觉得这大新似乎和他想的完全不一样。
于是他打算郑重的打算介绍自己,“在下名叫乔自秋,曾是”
乔自秋话还没说完,黄新苗就打断到,“我知道啊,刚刚你儿子说过了,你以前是什么尚书来着。”
乔自秋见对方完全没有惊讶的意思,心想这娘子可能不懂度支尚书是给多大的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