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涛在营帐中彻夜不眠,反复权衡利弊。
最终,他果断的做出了带兵回撤的决定。
回撤途中,李镇涛指挥舰队凭借强大的炮火优势,对法兰克地区的沿海地带展开了猛烈炮击。
巨大的火炮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炮弹如流星般划破夜空,重重地砸向沿海的城镇和村庄。
一时间,法兰克的海岸线上硝烟弥漫,爆炸声此起彼伏,火光冲天。
曾经宁静祥和的沿海地区,在炮火的肆虐下,瞬间化为一片废墟。
查士丁尼知道唐军舰队的强大火力难以正面抗衡,果断下令后罗马帝国放弃法兰克地区的海岸线,将军队迅速撤往内陆。
他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在山林、丘陵间重新部署防线,利用复杂的地势与唐军展开周旋。
唐军虽然在军事力量上占据优势,但面对西方复杂多变的地形、数不清的陷阱,以及联军灵活狡猾的游击战术,双方陷入了胶着的僵持状态。
这一切,都在穆阿维叶的预料之中。
他十分清楚大唐帝国的强大,其庞大的军队、先进的武器装备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
但他也明白,战争是一场消耗巨大的博弈,无论多么强大的国家,都有其承受的底线。
大唐不远万里西征,如今已近两载。
这两年间,数百万大军的吃喝用度、武器装备的损耗补充、后勤物资的长途运输,每一项开支都是天文数字。
即便大唐国库充盈,如此巨大的消耗也渐渐让其捉襟见肘。
穆阿维叶坚信,只要继续拖延下去,大唐皇帝定会权衡利弊,做出退军的决定。
但他深谙汉人的文化习俗,在谈判与妥协时,必须给对方留足面子。
于是,他授意查士丁尼开始撰写降书。说是降书,实则字里行间充满求和之意。
在这份精心撰写的文书中,后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将姿态放至最低,对大唐帝国的强大实力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赞美,承诺愿意停止一切抵抗行动,并且表示愿意在贸易往来、领土划分等方面做出一定让步,只为给大唐皇帝搭建一座华丽的“台阶”。
两仪殿内,寒风发出呜呜的声响。
李治静静的坐在太师椅上,目光凝视着脚边跳动的火炉。
火苗欢快地跳跃着,将温暖洒在殿内,却无法驱散他心中的阴霾。
永徽三年即将画上句号,元日本该是举国欢庆、阖家团圆的时刻,可李治的心情却异常沉重。
君士坦丁堡虽已被唐军收入囊中,但后续与西方联军的对峙和周旋,显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
朝堂之上,众多大臣纷纷上奏,辞恳切,他们的意思十分明确——停止西征。
其中一位大臣的观点引起了他的特别关注。该大臣在奏折中写道:“陛下,无论是什么民族,皆无法以暴力强行征服,唯有收其心,方能使其心悦诚服。单纯依靠武力镇压,只会激起民众的反抗,难以实现长久稳固的统治,唯有通过文化交融、政策怀柔,方能赢得民心,稳固我大唐在西方的基业。”
然而李治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他亲自提笔,在奏折上批复道:“无论何族,皆可用暴力征服。”
“即便我汉人,历史上亦不乏以武力定乾坤之时。”
“若未能征服,不过是手段不够狠辣罢了。”
在李治心中,强大的武力是维护国家尊严、建立统治秩序的根基。
面对西方势力的顽强抵抗,唯有展现出足够的强硬,才能让他们彻底臣服。
巨额的军费开支已让国库空虚,朝堂上要求停战的呼声日益高涨。
或许,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真的该画上句号了。
“来人。”李治的声音在空旷寂静的两仪殿内响起,打破了短暂的沉默。
锦衣卫指挥使王灿听到传唤,立刻快步走入殿内,高声说道:“陛下!”
李治微微点头,目光中透露出一丝疲惫,说道:“王灿,去查问一下,今年给皇家准备的各种年礼是否妥当,尤其是云和公主那里,年俸要加倍。”
“另外,将战场上缴获的那些新奇玩意儿,统统给云和公主送去。”
李治对云和公主宠爱有加,即便在战事胶着、心情烦闷之际,也未曾忘记对她的关怀。
稍作停顿,李治又接着说道:“还有,云和公主今年的成人礼,就与元日盛典一同举办。”
“传令下去,今年务必大操大办,让户部再拨五百万两银子,一定要将公主的成人礼办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