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3章(1 / 2)

加入书签

毕竟,如果让船员们看见凭空变出来的草料,真是怎么都解释不清楚了。

安置妥当后不久,一声鸣笛,轮船就缓缓开动了。

黑烟在头顶大团地滚出来,又消散在空气里。

猎猎的风张满了船帆——是的,这艘蒸汽船还是有点老式的船只,并未完全淘汰船帆。

露西塔站在甲板上,长衣和颈间的红色方巾在风里被吹了起来,长发也被吹得有点凌乱。

她往耳后掖了掖碎发,望向远处在水烟中有些朦胧的埃斯蒂群山。

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万山新绿,候鸟衔枝,风烟逡巡。

那座山后的镇子,这座破旧的小城,都顺着船只离岸而渐渐远去。

前方一片水雾,天水一色,不辨方向。

作者有话要说:

这周没写够榜,卡文和加班团在一起了~(露出尴尬的苦笑

放逐之船02

汽笛声划破了迷蒙的晨雾。

在法洛斯城的碎石码头附近,零零散散的船只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晨雾未尽,城市才开始慢慢苏醒,街上少见行人,但码头上已经提早热闹起来了,卸货工来来往往,趁着早起的时间为一家人多挣取一天的晚餐。

码头不远处就是许多面包店和酒馆,门外的阳伞、小木桌和整齐的木门廊,大门紧闭着,玻璃橱窗里摆着香甜柔软的面包。

尽管卸货工们天天从这里经过,但大多数商店的门都不为她们敞开,而是只欢迎那些坐船抵达这里的、体面的旅客。

门里门外,是两个世界。

无数河流的支线在此交汇,就像无数人的生活分明泾渭分明,在这里却仿佛短暂地交叉在一起,显得十分繁荣。

小小的“姜花号”停在了法洛斯城的码头边。

一名水手在还有些凛冽的晨风里站在甲板上,朝码头边的卸货工头挥手喊道:“嘿,丽达!”

卸货工头慢半拍似的擦擦汗,转过头来,看见熟悉的姜花号就笑了:“梅格!好久不见。”

姜花号来往在法洛斯城和蒂罗尔城已经好几年了,常年在船上的水手在法洛斯码头也都有了几个相熟的朋友。

下了船卸货,分别已久的几个姊妹在酒馆小酌一杯。如果什么时候喝飘了,也许还有额外的船票、卸货优惠价掉落。

待乘客下得差不多了,一群羊“咩咩”叫着从甲板上排队走了下来。

一个卸货工手上的袋子“啪嗒”掉在地上。

她有点呆愣地侧过身去,给小羊让路——即使被震惊了,她残存的理智还是记得给船上的乘客让路这条准则。

要知道,这年头坐得起船的,都不怎么好惹。

于是小羊们就这样一路畅通无阻地在码头上逛了一圈。

码头上鱼龙混杂,但她们依旧吸引了众多若有若无的目光。

赶着羊的几个衣着奇异的人看起来像是从异国来的,不像是那些乡下的农民和牧民,大概养羊是什么奇怪的地方风俗吧——基本没出过城、识字率也不高的卸货工们只能这样猜测。

行商们见多识广,依然猜不透这到底是群什么人:说是贵族,却没有随从;说是中产,却赶着羊群;说是贫穷的农民,却有种仿佛坐拥四海的气韵。

她们在售票处买了转船的车票,就一直在码头边面包店外的阳伞下坐等到了中午——面包店不许小羊进去。

一天中太阳光最强烈的时候,正是卸货工们短暂的休息时间。

这时,她们得以放下肩上的货物,三三两两地找个阴凉处坐下歇脚。

贩卖黑面包和粗盐馅饼的少年们背着竹筐来到码头上,迎接她们每天交易量最大的一桩生意。

这些孩子的面包和发酵干饼都是自家做的,敲起来有点梆硬,口感也不会太好,好处是用料实在,且比码头边的本就简陋的面包店还要便宜一点。

相当一部分贫穷的卸货工会因为这点差价而选择她们的食物,尽管更多的会在那些专门面向卸货工开的酒馆里享用滋味更足的一顿午餐。

卸货工们一拥而上,那些装着面包的背篓很快被一扫而空。

少年们收获了可怜的铜币,而工人们获得了廉价又足以饱腹的食物,两相得宜。

人来人往之间,忽然,不知谁喊了一声:“巡查员来了!”

这一声仿佛在沸腾的人声里滴了一滴油,劈里啪啦地四溅开来。

那些孩子一哄而散,还没收到的铜币都不要了,背起竹筐撒腿就往外跑。

一时间人仰马翻,几枚亮晶晶的铜币掉落在晒得干燥的码头土地上,荡起细微的灰尘,但很快又被卸货工旁若无人地捡走。

一个身形有点瘦弱的女孩子没跑太远,就被闻讯而来的巡查员堵住了。

她脸上显露出一种惊惶的神情,连汗也不敢擦,战战兢兢地从口袋里摸出几枚铜币并一把皱巴巴的纸币递过去:“大人,这是我今天赚到的全部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